首次线上培训已顺利完成 | 第九期危险废物管理与技术实务精英特训营 圆满成功 | 第八期危险废物管理与技术实务精英特训营 成都站——危险废物管理与技术实务精英特训营完成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资讯 » 政策热点 » 地方规定 » 正文
 

旌德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 (2016-2020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19  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次数:520
核心提示:旌德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

旌德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 

(2016-2020年)

(报批稿)

中共旌德县委 旌德县人民政府

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7年6月

《旌德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

编制组成员名单

规划编制单位: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规划项目编号:AIES GHH-03/2017

规划技术审核:王 建高级工程师

规划编制负责人:陈 凝 工程师

规划参编成员:王在高 高级工程师

何 姚 高级工程师

吴 楠 高级工程师

葛 菁 高级工程师

贾 黎 工程师

前 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系列问题,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和六中全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5年9月国务院颁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安徽省宣城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要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市建设为基础,逐步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工作。宣城市发布了《中共宣城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改革创新,成立了高规格的市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委员会。探索建立跨界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以旌德、宁国为试点,出台了《水阳江上游水体跨界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在此背景下,旌德县在顺利创建国家生态县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启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委托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旌德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旨在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巩固、深化和提升生态县的创建成果,切实解决当前和未来面临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本规划编制过程得到旌德县环境保护局的大力支持,旌德县环境保护局承担了具体的组织协调任务,县有关委、局、办等单位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此致以诚挚的感谢!

《旌德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编制组

2017年6月

目录

第一章 旌德县概况1

1.1 自然概况1

1.2 社会经济概况6

1.3资源概况8

1.4环境质量13

第二章 旌德县生态文明建设条件评价20

2.1国家生态县创建的工作成效20

2.2旌德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24

2.3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25

2.4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27

2.5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28

第三章 规划总则29

3.1指导思想29

3.2基本原则29

3.3编制依据与参考文件30

3.4规划范围与时限31

3.5规划目标32

3.6规划指标33

第四章 打造稳定的生态空间体系46

4.1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46

4.2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50

4.3优化绿色城镇化发展格局55

第五章 构建发达的生态经济体系57

5.1优化产业空间布局57

5.2加快产业结构升级58

5.3推行绿色循环低碳生产方式62

第六章 维育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63

6.1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63

6.2 水环境污染防治63

6.3 大气环境污染防治66

6.4 噪声环境污染防治67

6.5土壤环境污染防治68

6.6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69

6.7环境风险及辐射防控70

第七章 营造舒适的生态生活体系71

7.1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71

7.2绿色生活建设74

7.3推动海绵城市建设76

第八章 建立高效的生态制度体系78

8.1健全科学决策机制,构建源头保护制度78

8.2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构建过程严管制度80

8.3创新监督考核机制,构建后果严惩制度84

8.4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构建市场运行机制85

第九章 培育先进的生态文化体系87

9.1培育生态价值观,凝聚“生态共识”87

9.2提升特色文化魅力,丰富生态文化内涵87

9.3拓宽宣传教育渠道,完善生态宣教体系89

9.4保障居民环境权利,多举措推进信息公开90

9.5引导绿色消费时尚,推行低碳生活方式91

第十章 重点工程93

10.1重点工程93

10.2效益分析100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102

11.1组织保障102

11.2法制保障102

11.3能力保障102

11.4资金保障103

11.5技术保障103

11.6社会保障104

第一章 旌德县概况

1.1 自然概况

1.1.1 地理位置

旌德县地处黄山东北麓,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皖南山区,隶属安徽省宣城市,东邻宁国,南连绩溪,西毗黄山,北接泾县,地跨东经118°44′~118°15′,北纬30°29′~30°7′(参见附图1)。县城所在地——旌阳镇地处县域中心,县境东南部的丘陵与河谷平原之间,南雄公路和旌宁公路的交汇点。东邻俞村镇,南邻版书镇,西北靠蔡家桥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8°32′,北纬30°18′,土地控制面积36.8 km2。全镇地形是南北长,东西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80~220 m。

1.1.2 地质地貌

旌德县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杨子准地台浙西皖南台褶带的太平复向斜南东端。在中国地层区划中属杨子地层区下杨子分区皖南小区。县内地层自上元古界震旦系列古生界泥盆系均有出露,其中以志留地层分布最广,约占全县面积的三分之一。第四系地层仅在少数地方出露。县城区出露地层为志留系及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志留系霞乡组分布于区内的南西部,出露范围较小,系旌德复式岩体的残留顶盖。主要岩性为细沙岩、粉砂岩、板岩、页岩及岩屑砂岩。第四系主要为砾石、砂、砂土、亚粘土登松散沉积物呈洪积、冲积及河漫滩相,沿河流两岸及凹地分布,厚度变化范围1~5 m。另有一半以上面积分布着三迭纪印支时期的花岗闪长岩。以高甲—兰塘—孙村—乔亭—石凫山—芳岱一线为界,北西部是以志留系为主的古生界地层和小块展布的花岗岩岩株;南东部大面积花岗岩岩体呈长条状集中分布,其中也零星镶嵌着古生界地层,总的地层构造走向北东45°,与天星洞山——梅岭的北东向大断层基本平行。地层自老到新的分布状况是: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第四系。

旌德全县地貌特征为东西向呈长方形,呈畚箕状向北开口。地势中部平缓,四面环山,东北低于西南。海拔高度自中部向东北和西南呈阶梯状上升,四面环山,中北部较低,海拔仅150 m左右,最低处是三溪坑口,海拔120 m,东北至海拔1031.8 m的塘山头,西南至境内最高峰大鸣尖,海拔1295.6 m,相对高差1175.6 m。山脉走向与构造线一致,以北东——南西向殿市,向东和西北倾斜。属皖南北部山地丘陵、山间盆谷地貌,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四种类型(参见附图2、3)。

1、中山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北和西北角,山脉为南西——北东走向峰谷相同,雁行斜列海拔>800 m,相对高度>500 m。山体主要由砂岩、质岩、粉砂质泥岩及花岗闪长岩组成。山势稍圆浑、坡度一般在25°~35°,还有以硅质岩构成的山体,山势陡峻,顶部巨岩裸露,悬崖峭壁,坡度一般达35°~45°,最陡处坡度在70°以上。

2、低山地貌;分布在中山二侧,海拔400~800 m,相对高度250~500 m。由花岗闪长岩、砂岩、页岩和条带灰岩构成。山势平缓圆浑,坡度一般在25°~35°。光热条件较中山好,土壤特性随岩性而异。

3、丘陵地貌:广泛分布在低山内部,且与低山相间而列,大多呈蘑菇状圆形地貌,坡度一般在10°~25°,海拔150~400 m,相对高度<250 m。

4、山间盆地:主要分布在徽水河两岸,为河流冲积物,地势平坦开阔,海拔130~200 m,相对高度<20 m。在丘陵内部还分布着小型盆地,地势向盆心倾斜,海拔150~250 m,相对高度<30 m。

1.1.3 气候特征

旌德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中,季风明显。春季冷暖变化大,光照不足阴雨多;夏季温高湿度大,梅雨集中汛洪多;秋季常遇夹秋旱,天高云淡早晚凉;冬季多晴湿度小,雨雪常在“三、四九”。

1、气温

旌德县根据20年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为15.5℃,最高年份16.5℃(1961年),最低年份14.8℃(1980年),一般年际变化值±0.3℃。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2.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7℃,极端最低气温-15.2℃(1977年1月5日),极端最高气温40.3℃(1971年8月1日),平均初霜期在11月10日前后,平均终霜期在3月23日左右。全年无霜期最高为283天(1961年),最低为204天(1978年),平均为232天。

2、降水

旌德县自然降水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的分布由东北向西南递增,油中低山区向平畈区递减;年平均降雨量为1476 mm,西部紧邻黄山地区多达1626 mm,北部的三溪一带雨量只有1328 mm。降雨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秋、冬季,即当年9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较少,占全年降雨量的29%,春、夏季3~8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1%;降雨量最多的月份为入梅季节的6月,月平均降水达208 mm。最大年降雨量为2353 mm。多年平均蒸发量1324.7 mm。

3、季风

旌德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受亚洲内陆冷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偏南风;春秋季是季风转换季节,风向随季节而易,较为明显。全年除静风之外,有10个月都是偏北风频率较大。

春季风大,夏、秋季风小,年平均大风次数6次(7级—风速17m/s以上大风)。实测最大风速23 m/s(1975年6月25日),历年平均风速为1.8 m/s。

4、日照

年均日照时数1971.9小时,年照时数最多年(1963)为2190.7小时,最少年(1975年)为1672.2小时,日照时数最大值为7~8月份。

5、太阳辐射

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13.2千卡/cm2,其中气温>10℃期间的辐射总量可达82.87千卡/cm2,占全年的73%。一年中4月至9月为70.5千卡/cm2,占全年的62.3%,以7月份最多为14.3千卡/cm2,元月份和12月份最少为6.1千卡/cm2。

6、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主要有寒潮、梅雨、伏旱、秋风寒、秋旱、暴雨、冰雹等灾害,尤以寒潮最为严重,寒潮平均每年出现3次左右,最多年份曾达6次(1965年秋----1966年春)。特别是春寒对午季作物和早稻育秧危害甚大,常造成烂秧、死苗。秋冬以后的寒潮常伴有大风雪、霜冻和持续低温,造成积雪深厚,房倒树折、邮电交通受阻等严重灾害。旌德县梅雨也是大灾害,1954年,梅雨期持续57天,其中6月份降雨量达543.8毫米,7月份降雨量为538.3毫米;1969年持续33天,降雨525.3毫米,均造成特大洪灾。秋分寒对双季晚稻生长影响最大。1980年的“秋分寒”是建国以来危害最重的一年,连续15天气温低于20℃,最低降到10℃以下,使全县晚稻减产1200万斤。冰雹本县平均4-5年一遇,降雹时间均在春夏季节的下午至傍晚时分。1959年4月29日,白地、庙首、旌阳一线曾出现直径>2cm的大冰雹,造成严重损失。

1.1.4 水文水系

旌德县地势复杂,河流山溪较多,源短流急,落差较大,水系呈格子状典型山溪河流特征。境内以石凫山为分水岭,分属青戈江和水阳江两大水系,主峰以东归水阳江水系,以西归青戈江水系,统属长江流域(参见附图4)。境内长江流域面积905.5 km2,分有徽水、玉水、俞村河(又称环溪)、山坝河(又称姚溪)4个自然水系。白沙、徽水二河自东向西北穿城而过,汇于城北。

徽水,旧称淳溪,又因河水“浮光耀金,仿佛梅花片片”而雅称“梅溪”,是县内最大的河流,地处县境中部。源出绩溪县尚田乡上竹坦,经镇头、浩寨至版书分界山入境,干流自南而北,流经版书、旌阳镇、蔡家桥、三溪共4个乡镇,在三溪坑口出境,流经泾县,汇于青戈江。境内长度38.6 km2,沿途汇集84条大小支流,涉及旌阳、蔡家桥、孙村、庙首、兴隆、三溪6乡,总长343.7 km,境内流域面积548.7 km2。河道平均宽度38.9 m,河床平均坡降比为5.1‰。据下南水文站测定:1991年洪水最大洪峰流量为475 m3/s,枯水流量0.1~0.08 m3/s,平均流量4.49 m3/s。属常年性山溪河流,不能通航。徽水两岸自上游而下主要有支流8条,左、右岸各有4条。

旌德县河流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受地下水补给很少,河水水量随季节性变化较大。又由于旌德县水系是源头河流,河床一般比降较大,地表透水性一般,具有良好的径流排泄条件,径流资源丰富,全区年平均径流总量7.8 亿m3,径流深860mm,水土流失较严重,使河床淤高,沿河两岸极易产生洪涝灾害及诱发地质灾害。旌德县土壤侵蚀情况见附图5。

1.1.5 土壤

全县土壤总面积1001138亩,包含红壤、黄壤、石灰岩土、潮土和水稻土五个土类,下分为9个亚类、29个土属、59个土种(参见附图6)。

1、红壤

红壤是本县地带性土壤中一个最大的土类,面积658332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65.76%。根据成土条件和发育阶段,可分为黄红壤和红壤性土2个亚类。

2、黄壤

黄壤是本县中山狭谷区垂直带的土壤类型,位于红壤土类之上,面积120340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2.02%。是旌德县林业生产的主要基地。此土类在本县划分为山地黄壤和黄壤性土2个亚类。分布于牛山、石凫山地带和县境西部、西南部、东北角边缘,海拔600~1000 m左右的中、低山地带。

3、石灰岩土

石灰岩土在本县属隐域性土壤,与地带性的黄壤、红壤复区并存。主要分布在碧云、俞村、白地、南关、版书和庙首林场等地,面积51814亩,占土壤总面积5.18%,该土在本县仅有棕色石灰土1个亚类。

4、潮土

潮土是丰水成土。主要分布于徽水河和玉水河的两岸河畔,面积仅1305亩,占土壤总面积的0.13%。它的特点:沉降速度快,质地较粗;地下水对土体影响小。该土本县仅有灰潮土1个亚类。

5、水稻土

水稻土在县内有3个亚类,即为淹良型、潴育型和潜育型。水稻土是本县主要的耕地土壤,布局广泛:东自滑渡,西及南源;南起洪川、北至剥岭,从海拔130 m的三溪溪潭到海拔790 m以上的华坦八亩,都有分布,面积169347亩,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16.91%。3个亚类中以潴育型为主,占80.38%。

1.1.6 植被

旌德县位于皖南山区,在植被区划上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东段亚区、安徽南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由于气候条件优越,林木立地条件好,且兼有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植被过渡的特征,故树种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马尾松林、马尾松杂木混交林、灌丛及草丛。不同的高度气候有一定的差异,影响到不同高度的植被类型的差异。海拔1000米以上多为茅栗、化香、山楂等混生落叶阔叶林。由于长期人为的生产经营活动,低海拔地区形成了以杉木、毛竹、马尾松为主的人工植被。山区村庄周围坡度平缓处多为茶、桑、果园等经济林。其中以马尾松、杉木及毛竹等针叶林所占面积最大,分布全县各地(参见附图7和8)。用材林主要树种有:杉、松、檫木、枫香、毛白扬、苦槠、小叶栎、圆柏、侧柏、木荷、竹类等。经济林主要树种有:乌桕、栓皮栎、山核桃、香榧、棕榈、双人枣树、竹、油桐、油茶、漆树、板栗等。地被植物主要有白栎、白茅、芭茅、继木、乌饭、杜鹃、黄背草、算盘子、茴草、蕨类等。

1.2 社会经济概况

1.2.1历史沿革

旌德县建置于唐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历史上曾隶属于旌德府、芜湖道、徽州,1987年改属宣城地区(2001年1月1日撤地建市)。

县名“旌德”,取东晋权臣桓温“旌德礼贤,教化之首先”句首二字,寄意旌表其民,以彰其德。

1.2.2行政区划与人口

旌德县辖9个镇、1个乡:旌阳镇、蔡家桥镇、三溪镇、庙首镇、白地镇、俞村镇、兴隆镇、孙村镇、版书镇、云乐乡,共68个村(社区),县政府所在地为旌阳镇(附图9)。全县总面积904.8km2,2015年总人口15.2万人,人口密度168人/km2,其中城镇人口总计6.62万人,现状城镇化水平为44.16%,低于安徽省城镇化水平5个百分点(49.2%)。中心城区人口4.8万人。

1.2.3经济发展

近年来,旌德县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全国绿色小康县、中国灵芝之乡、中国十佳休闲养生旅游县、中国最具投资开发价值旅游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先进县等多项殊荣。经济由传统的单一农业向工农业并重的方向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玻纤建材、机械电子、生物制药、苎麻轻纺和灵芝深加工为支柱的“4+1”工业体系。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十二五”期间,旌德县国民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20.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3亿元,年均增长10.1%。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2亿元,年均增长1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7户增加到43户。

2015年旌德县GDP为33.6亿元,比上年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5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4.9亿元,增长4.6%;第三产业增加值12.2亿元,增长10.7%。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19.3:44.4:36.3,服务业占比较上年上升2.3个百分点,全域旅游战略效果初显。工业化率为33.3%。

2015年全县财政总收入66707万元,增长6.8%。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0856万元,增长6%。地方财政收入48955万元,增长5.6%。全县财政支出123064万元,增长12.6%,其中,城乡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6.3%,教育支出增长27.6%,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2.7%,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11.4%。

2015年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5.4亿元,增长17%。其中,住户存款余额为37.6亿元,增长14.2%。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8.9亿元,同比增长15.8%。

图1-1 旌德县2011-2015地区生产总值

1.2.4教育与科技

2015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8所,在校学生9645人,专任教师906人。其中:中职学校1所,在校学生472人;中学8所,在校学生3508人;小学9所,在校学生5665人。 

全年完成专利申请量279件,其中发明专利146项,实用新型专利112项,外观设计21项。获得专利授权135件,其中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105项,外观设计14项。有8家企业13个产品获得省高新技术产品。2015年有3家企业被认定为安徽省创新型试点企业。

1.2.5文化、卫生与体育

2015年末全县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所。共有文物保护单位31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3项,其中:省级2项,市级6项。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综合人口覆盖率98%。

2015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9个(不含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社区服务站),其中县二级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10个,社区服务中心2个,民营医院(仁德医院)1个,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新农合1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51人(其中在编443人),其中执业医师238、执业助理医师85人。卫生机构共有床位530张。201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21063人。

2015年,全县组织232人的体育代表团参加宣城市第一届运动会,青少部获16金9银13铜,成人部获1金4银2铜。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先后举办了中国·旌德自行车骑行邀请赛、“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比赛、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暨阳光体育大会、全县小学生 乒乓球比赛等。全年全民健身活动在各协会广泛开展,县乒乓球协会、县篮球协会先、县羽毛球协会、县足球协会、县户外山水运动协会、县围棋协会、自行车运动 协会等,都开展了各种形式健身活动。

1.3资源概况

1.3.1 生物资源

1、森林资源

旌德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5.52%,林木绿化率68.87%。2015年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65181.1公顷,有林地面积58809.82公顷,其中乔木林地49851.58公顷,竹林7673.35公顷,经济林1284.89公顷;疏林地86.97公顷;灌木林地3029.18公顷(国家规定的灌木林地618.24公顷,其他灌木林地2410.94公顷);未成林造林地2880.46公顷;苗圃地20.91公顷;无立木林地265.47公顷;宜林地49.12公顷;林业辅助生产林地39.17公顷。全县现有活立木蓄积量385.6万立方米。

表1-1 2015年旌德县林业用地面积统计

项 目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宜林地不便用地合计

用地面积(公顷)58809.8286.973029.182880.4620.9149.12304.6465181.1

占林业用地面积%90.230.134.654.420.030.080.47100

占土地总面积%64.840.103.343.180.020.050.3471.86

表1-2 2015年旌德县有林地中各林种面积统计

项目乔木经济林竹林有林地合计

各林种面积(公顷)49851.581284.897673.3558809.82

占有林地面积的%84.772.1813.05100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6.481.9711.7790.23

2、野生动植物资源

旌德县目前有兽类19科51余种,鸟类40科143余种,爬行类20多种,两栖类16种。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云豹、黑麂、梅花鹿、白鹳、白颈长尾雉。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黄山短尾猴、穿山甲、水獭、大灵猫、小灵猫、鹰、隼、大鲵(娃娃鱼)。

省级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猪、黄麂、狐、獐、青蛙、中华大蟾蜍、东方蝾螈、鹌鹑、环颈雉、白鹇、杜鹃(四种)、羚、刺猬、豪猪、燕、龟类(所有种)、蛇类(所有种)、鸭类(三种)、白鹭、红嘴蓝鹊、丝光椋鸟、八哥、夜鹰。

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第一批)》中所列的树种和保护级别,旌德县有19个树种入录,其中一级保护5种,二级保护14种。

一级保护树种中,苏铁和水杉为引入的栽培种,银杏和南方红豆杉为原有的乡土树种,野生与栽培兼有,银缕梅为野生种群。

二级保护树种中,厚朴、红豆树、喜树等3种为引入的栽培种,金钱松、鹅掌楸、樟树等3种,为野生与栽培兼有,榧树、凹叶厚朴、天竺桂、花榈木、长序榆、大叶樟、香果树、永瓣藤等8种,为野生种。

3、中药材资源

植物类中药材是本县药材的主要资源,属木本和藤本的有防已、葛根、益母草、合欢皮、六月雪、贯众、南沙参、覆盆子、山楂、虎权、桑白皮、桔梗、丹参、苍术、猕猴桃、冬桑叶、苍耳子、络石藤、淡竹叶、何首乌、枇杷叶、银杏等。野生草本药材有:苍耳子、益母草、马鞭草、薄荷、土牛膝、白英、紫苏、希莶、青蒿、白前、谷精草、石菖蒲、香附、蕺菜等。全县植物类中药材计有149科508种。

4、地方特产

旌德县特产主要有茶叶、香菇、板栗、青蔗、芮枣、梅花鳖、石鸡、小黄牛、葛、花生等。

1.3.2 水资源

旌德县紧邻黄山,具有良好的径流和排泄条件,全县自然水系总流域面积904.34 km2,径流资源比较丰富。全县年均降水总量为12.63亿m3,年均径流量7.8亿m3,占总降水量的61.7%,年均径流深度860 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全县农业用地受自然水系流域灌溉的面积达90%以上,而水利工程只能提供3~4千万m3水量。枯水年全县农业缺水4千万m3左右;丰水年则产生局部洪涝灾害。

县内地下水主要有基岩裂隙水,孔隙裂隙水和碳酸盐岩类的裂隙溶洞水。由于地下水资源贫乏,一般无农灌意义,只限于人畜饮水。

目前,全县现有水库50座,总库容为1869.06万m3,其中小(1)型水库6座993.19万m3,小(2)型水库44座875.87万m3,有效灌溉面积3.32万亩,占全县总有效灌溉面积的1/4。规划拟建一座中型水库宝塔山水库,位于城区东南。

1、丁家山水库

位于俞村镇桥埠村,坝长90.55 m,最大坝高23.16 m,集水面积67 km2,总库容298.82万m3,兴利库容102万m3,防洪库容28万m3,有效灌溉面积2400亩。

2、白沙水库

位于旌阳镇浩庄村,坝长179.6m,最大坝高33.9 m。集水面积46 km2,总库容231.2万m3,兴利库容127万m3,防洪库容28万m3,有效灌溉面积1000亩。

3、里塘水库

位于兴隆镇三峰村,坝长115 m,最大坝高23.7 m,集水面积6.3 km2,总库容量133.7万m3,兴利库容63.5万m3,防洪库容8.4万m3,有效灌溉面积3000亩。

4、龙山水库

位于三溪镇霍家桥村,坝长125 m,最大坝高19 m,集水面积4.5 km2,总库容量114.17万m3,兴利库容70.5万m3,防洪库容27.8万m3,有效灌溉面积1300亩。

5、上游水库

位于蔡家桥镇乔亭村,坝长106 m,最大坝高32.89 m,集水面积2.65 km2,总库容量108.9万m3,兴利库容84.84万m3,防洪库容13.9万m3,有效灌溉面积2800亩。

6、黄河冲水库

位于庙首镇庙首村,坝长105 m,最大坝高13.18 m,集水面积2.75 km2(其中引水面积2.1 km2),总库容106.4万m3,兴利库容84.2万m3,防洪库容8万m3,有效灌溉面积1500亩。

1.3.3 土地资源

旌德县总面积904.8 km2,数据调查显示,2014年旌德县土地利用类型及占总土地的比例如表1-3所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城镇村及工矿工地,各类土地利用分布如附图10所示。现状土地利用特点:人口密度大,土地利用率高;耕地数量少,耕地保护形式严峻;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土地后备资源匮乏,开发补充耕地潜力小。

表1-3 旌德县土地利用类型统计表(2014年)

所属类型地类名称面积(km2)所占比例(%)

耕地水田131.3114.5120.36

旱地52.875.84

园地果园1.470.161.10

茶园4.890.54

其他园地3.590.40

林地有林地586.8564.8671.21

灌木林地0.750.08

其他林地56.686.26

草地人工牧草地0.030.0030.88

其他草地7.890.87

交通运输用地铁路用地0.770.090.36

公路用地2.380.26

农村道路0.070.01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河流水面9.061.002.11

水库水面1.60.18

坑塘水面5.310.59

内陆滩涂0.390.04

沟渠2.50.28

水工建筑用地0.260.03

其他土地设施农用地0.10.0110.017

田坎0.010.001

裸地0.040.004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建制镇10.581.173.98

村庄24.012.65

采矿用地1.180.13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0.210.02

合计904.8100100

1.3.4 矿产资源

1、金属矿

① 钼矿化点:钼矿在本县境内有3处,第一处怀玉山矿化点,在蔡家桥镇汤村北侧2.5公里,第二处汤村矿化点,离汤村北面1.5公里,第三处刘家塔矿化点,在县城南西7公里的南关清潭一带。

② 钨矿化点:版书镇东川党村北东700米有白钨矿化点,宽度不大,含白钨品位0.33%。

铅锌矿点:俞村镇芳川和三溪镇佛子岭分布有工业用途广泛的铅、锌矿点。

③ 黄铁矿点:黄铁又称硫铁,主要分布在三溪坑口村西1.5公里处。

2、非金属矿

① 砩石矿:砩石矿在旌德县属主要矿产,分布于县城西北的南关凤形山、枣树岭,华坦乡华丰村,版书镇的尖角里,旌阳镇的新桥等。

② 瓷土矿:分布在庙首镇祥云金竹阡和枸树下一带,共有6条矿体。

③ 钾长石矿:有光隆乡里塘村和白地乡白地村两个矿区。

④ 石英岩:分布在本县牛山和三溪坑口。

⑤ 花岗岩:花岗岩在县内大面积出露,约占全境的54%,开采简便,主要分布在华坦乡的凫山、乔亭乡、孙村镇的新建、富阳,俞村镇的凫阳、合锦、尚村,南关乡的白沙等地,目前,乔订、孙村已开采利用。

3、其它矿产

碧云矿泉水有19外,经取样化验,水无色无臭,质软透明,清凉可口,无细菌、病毒,水的总硬度为2.86~9.81德围度,符合饮料矿泉水标准,可供开发利用。

1.3.5 旅游资源

旌德县境内主要的旅游资源点共有214个。其中,A级以上景区49家,景点165个,县城(旌阳镇)28个,版书镇13个,俞村镇12个,蔡家桥镇13个,云乐乡6个,三溪镇11个,兴隆镇13个,庙首镇11个,白地镇17个,孙村镇9个(附图11)。可将旌德县旅游资源大致分为以下两类:

(1)传统旅游资源:县域内拥有仙人谷森林公园、祥云生态风景区、马家溪森林公园等优质的山水生态资源,同时有江村、朱旺村、旌歙古道等具有较高品质的人文资源,还有古树、海神庙、龙潭、文峰塔、洪源塔、三溪老街、玉水、开法寺、三线厂、民间演艺、民间手工艺品等一批具有一定开发价值的资源。“中国宣砚之乡” 是旌德的文化名片。总体上,旌德县此类旅游资源类型较为丰富、组合度较好,资源的空间分布较为集中,基本分布于205国道两侧,但不具有特高品质的旅游资源。

(2)休闲农业资源:旌德县拥有具有较高品质和开发价值的灵芝,“中国灵芝之乡”是旌德的生态名片,同时还有各类中草药、梅园、茶叶、山核桃、香榧、油茶等等皖南山区的特色植物资源,也有如皖南黄牛、黑猪等特色动物资源。以上特色生物资源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适宜加快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发展的步伐,推进休闲农业资源与传统旅游资源的结合与整合,促进黄山东线旅游产品的品质提升。

1.4环境质量

1.4.1环境空气

根据2011—2015年《旌德县环境质量公报》中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2011—2015年旌德县空气质量年均值均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受城市发展以及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下降的影响,旌德县优良天数比例近两年有所下降。其中,2015年旌德县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为65.2,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率为91.6%,其PM10年均值为57.18µg/m3,PM2.5年均值为41.6µg/m3, SO2年均值40µg/m3,NO2的监测范围年均值25µg/m3,均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污染负荷比52.49%、二氧化氮污染负荷比11.48%、二氧化硫污染负荷比2.11%,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

图1-2 2015年旌德县空气质量及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曲线图

1.4.2水环境

1、河流水质

根据宣城市环境监测工作要点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旌德县地表水环境监测主要是旌泾交界点和版书分界山,水质要求执行Ⅲ类标准。根据水环境监测项目及年度均值的数据分析,2015年旌德县的入境断面(版书分界山)和出境断面(旌泾交界)的水质状况良好,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无环境污染事件和水质类别下降事件发生,水质状况稳定。根据徽水河例行监测资料,县内主要河流徽水河水质也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要求。

2、饮用水状况

根据旌德县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白沙水库水质(每月开展32项、每季度61项、半年全分析109项指标)以及各乡镇饮用水(一年一次,47项)的监测结果,2015年旌德县集中式饮用水(白沙水库及各乡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的水质状况良好,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水质状况稳定,满足饮用水的水质需求。

1.4.3声环境

2015年旌德县区域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52.1-54.5.0dB,夜间平均等效声级:42-44.0dB;主干道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69.1-69.8.0dB,夜间平均等效声级:58.5-59.0dB。各功能区噪声昼间、夜间平均等效声级年均值均符合国家标准。

1.4.4固体废物

旌德县工业固废主要是易于处理的玻纤废丝和矿山开采产生的尾矿等,2015年全县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约为1.53万吨。对工业固体废弃物,严格实行分类管理,玻纤废丝、金属边角料、炉渣等一般固体废物,均按要求做到外售回收、循环利用或再利用。

旌德县危险废物主要包括工业危废和医疗废物,年产生量共约40余吨。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全部纳入环境监管范围,产生的危险废物均交有资质单位处置,在转移过程中按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办法》规定执行,危险废物均得到安全处置。

旌德县生活垃圾采用卫生填埋方式处理,已建成总填埋量86万m3,日处理规模100吨的县垃圾填埋场一座。同时,全县共有7座标准化垃圾中转站(县城区建有成压缩式垃圾中转站3座),生活垃圾的收集、运送、处理实现市场化运作。2015年,旌德县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

1.4.5生态环境

1.4.5.1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反映区域的生态环境整体状态,由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胁迫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组成。EI(生态环境状况指数)=0.35×生物丰度指数+0.25×植被覆盖指数+0.15×水网密度指数+0.15×(100-土地胁迫指数)+0.10×(100-污染负荷指数)。

旌德县位于皖南山区,该区域生物多样性好,植被覆盖度高,水资源丰沛,污染负荷小,生态系统稳定,表1-4为2011-2015年旌德县县域EI情况及在全省78个县级评价单元中位次。2015年旌德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85.57,位居全省第11位,2011-2015年,旌德县一直属于全省县级评价单元的第一等级“优”的20个评价单元之一。

表1-4  2011-2015年度旌德县县域EI及位次

年度EI值位次

2011年80.2112

2012年80.5511

2013年78.8513

2014年83.4914

2015年85.5711

1.4.5.2旌德县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

生态敏感性是生态系统对区域中各种环境变异和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程度,绩溪县生态敏感性评价是根据绩溪县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生态敏感性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根据旌德县生态系统特征及生态环境主要影响因子,本规划选择土壤侵蚀、水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作为最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生态过程敏感性评价。评估结果显现,非敏感地区占旌德县总面积的7.6%的地区,低敏感地区占4.6%,中度敏感地区占24%,高度敏感地区占53.7%,极敏感地区占10.2%(附图12)。

1.4.5.3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是针对区域典型生态系统,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综合特征,主要是根据区域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能力和价值评估,按照一定的分区原则和指标,将区域分成不同的单元。一般将其分为极重要、重要、中等重要、一般地区四个等级,以反映生态服务功能的分异规律,并用具体数据和图件支持评价结果。根据旌德县生态系统特点,选择水源涵养与饮用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与生境保护、土壤保持、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四个指标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附图13)。其中有身份的受保护区域主要包括:

1、徽水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2010年,农业部第105号文公布了57处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第三批),徽水河特有鱼类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位列其中。该保护区总面积679.6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288.2公顷,实验区面积391.4公顷。核心区特别保护期为4月1日至10月31日。保护区涵盖旌德县徽水河、玉溪河两大自然河流及其所有支流。以平胸龟、乌龟、中华鳖、沙塘鳢、黄颡鱼等水生生物为重点保护对象,实施阶段性禁渔。自保护区建立以来,旌德县通过加强宣传、巡查、实施增殖放流等方式有效开展渔业资源保护,促进了水生生物资源种群数量的逐步恢复壮大。为优化水域环境、促进美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马家溪省级森林公园

马家溪省级森林公园位于旌德县庙首林场南片马家溪林区,东经118°24′07″~118°26′27″,北纬30°12′35″~30°16′25″。2013年经安徽省林业厅批准设立,公园经营面积942.47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830.62公顷,森林覆盖率90.0%。马家溪森林公园属皖南黄山中、低山区,呈带状分布,主要山脉南—北走向,大多山陡坡急。平均海拔400~600米,最高峰黄高峰1144米,其余均在1000米以下,为低山区。坡度在20°~40°。区域内植被繁茂,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为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针叶林。主要树种有杉木、枫香、檫木、毛竹等,以及南方红豆杉、华东楠、香果树、粗榧、黄檀、青枫、青冈栎、三尖杉、五谷树、紫楠等十余种珍稀树种。公园内有白颈长尾雉、黄麂、黄山猕猴、梅花鹿、野猪、穿山甲、蛇类等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景点有:花园广场、锦秀花廊、绿竹长廊、坐亭观藤瀑、登阁看怪石、奇石秀树、绝处逢生、绿林碧湖、险道巨瀑、峡谷飞瀑、密林幽径、百果山庄,人字瀑。

3、丁家山湿地公园

宣城丁家山市级湿地公园位于旌德县东部俞村镇,东至尚村河,南至溪家边沿河直上丁家山水库,西至绩溪南门岭,北至桥埠村下南山。丁家山湿地公园是由河流水库组成的,湿地类型为河流和库塘湿地。湿地总面积为26.7公顷,其中水库面积9.34公顷,河流面积17.36公顷。丁家山湿地公园所在区域内有着十分丰富的动物资源。据初步调查统计,共有4纲13目20科26种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梅花鹿,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水獭、红隼等。其中兽类主要有刺猬、蝙蝠、穿山甲、华南兔、水獭、野猪、梅花鹿等。鸟类主要有红隼、画眉、白鹭等。爬行类动物有乌龟、鳖、北草蜥、脆蛇蜥、赤链蛇、水赤链、乌梢蛇、蝮蛇、竹叶青等。两栖类动物主要有中华蟾蜍、棘胸蛙(石鸡)等。丁家山湿地公园所在区域内共记录到10科14属14种植物。其中主要湿地植物有河柳、水杉、枫杨、酸模叶蓼、空心莲子草、虉草、陌上菅、鸭跖草等。

4、饮用水源地保护区

饮用水是用途最为重要的水资源,饮用水水源的保护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饮水安全联系着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设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使其最大可能免受人类活动影响,是保证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的重要措施。旌德县目前已对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白沙水库以及俞村镇、三溪镇、白地镇、孙村镇、庙首镇、蔡家桥镇等6个镇的1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饮用水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范围;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坚决排查、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旌德县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表见表1-5。同时,旌德县正在筹建县城集中式饮用水备用水源浣溪水库,该水库位于俞村镇桥埠村,库容996万平方米,目前该水库建设工程正处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阶段,预计2018年底竣工。

表1-5 旌德县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表

序号水源地名称所在乡镇水源地类型取水口坐标

1白沙水库版书镇湖库型30°15′40″N,118°33′38″E

2芳川俞村镇河流型(山涧水)一号水源点:30°21′33″N,118°36′26″E

二号水源点:30°21′49″N,118°36′28″E

三号水源点:30°22′05″N,118°36′26″E

3枫树坞俞村镇河流型(山涧水)30°20′23″N,118°37′59″E

4杨村大沟三溪镇河流型(山涧水)30°21′48″N,118°25′15″E

5狮子山三溪镇河流型(山涧水)30°22′6″N,118°25′44″E

6季家山三溪镇河流型(山涧水)30°21′24″N,118°25′11″E

7洪川村白地镇河流型(山涧水)零号沟:30°10′58″N,118°20′2″E

二号沟:31°11′35″N,118°19′11″E

8洋川村白地镇河流型(山涧水)30°12′38″N,118°19′32″E

9马家溪白地镇河流型(山涧水)30°11′25″N,118°24′45″E

10绵川洞孙村镇河流型(山涧水)30°20′19″N,118°25′2″E

11东山干水库庙首镇湖库型30°14′26″N,118°23′51″E

12泥路坑水库庙首镇湖库型30°15′2″N,118°23′37″E

13林场竹园蔡家桥镇地下水型30°20′40″N,118°28′32″E

1.4.5.4主要生态问题

近年来,旌德县十分重视生态建设,生态敏感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但局部地区仍存在以下环境问题:

1、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有待进一步改善

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旌德县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用材林基地已具规模,木材加工网络初步形成,林业科技广泛被林农接受并产生效益,经济林发展全面启动。但还存在着林种结构不够平衡,经济林比重小,只占有林地面积的1.97%;树种结构不够合理,龄组结构有待调整;纯林比重大,混交林比重小,树种较为单一,不利于森林火灾及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及控制;防护林面积小,林分质量和效益总体偏低;木材加工企业技术、设备落后,规模小,产品单一,营林措施粗放,效益不高等问题。总体而言,林地和林分结构单一,林种比例失调,防护林面积小,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

表1-6 2013年旌德县林分中各林种组和各树种组面积统计

林分中各林种组林分中各树种组

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用林合计杉类松类硬阔软阔合计

各林种组/树种组面积(公顷)46655.511817.1930.7278.75968215764.314136.415379.13598.248878

占林分面积%78.119.81.50.610032.328.931.57.3100

表1-7 2013年旌德县用材林中各林龄组和各树种组面积统计

项目用材林各林龄组用材林各树种组

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合计杉类松类硬阔软阔合计

各林龄组/树种组面积(公顷)9319.912873.79615.97133.51413.146655.514927.7119799557.8297139235.5

占用材林

面积%2027.620.615.216.61003830.524.47.1100

表1-8 2013年旌德县活立木蓄积和竹林蓄积统计

项目林分蓄积疏林地蓄积四旁及

散生森林蓄积活立木

蓄积合计竹林蓄积(万株)

用材林防护林特用林小计毛竹林元杂

竹林合计

活立木蓄积

(立米)302392156935415522360879769011273362076021301932323

占活立木

总蓄积%83.515.70.499.70.020.310091.78.3100

2、地质灾害多有发生

旌德县地处皖南山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断层褶皱发育,岩体破碎,人类工程活动强烈,降雨集中,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脆弱的地质构造背景,在内外动力作用下,导致该地区存在或者发育多种地质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矿山环境问题和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经调查,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是这一地区较为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较严重。

表1-9 地质灾害点历史变化情况统计表

根据2015年《安徽省旌德县1:5万地质灾害调查报告》,旌德县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总面积约16.4km2,占县域面积的1.81%;中易发区总面积约166.0km2,占县域面积的18.3%;低易发区708.7km2,占县域总面积的的78.14%;非易发区总面积15.9km2,占县域面积的1.75%(附图14)。主要地质灾害在徽水河、玉水河的一、二级支流、沟谷斜坡及公路沿线呈带状分布。在时间上,滑坡、崩塌在人类活动强烈的时期相对集中;在一年之内,滑坡、崩塌在5~8月份雨季相对集中。

第二章 旌德县生态文明建设条件评价

2.1国家生态县创建的工作成效

2.1.1生态文明创建机制日趋完善

自生态县创建工作以来,旌德县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县有关领导任副指挥长的国家生态县创建指挥部。县直各有关部门、各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的创建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分工负责,创建指挥部办公室统一协调,社会公众参与”的创建工作机制。2015年9月,旌德县县委、县政府成立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委员会。制定了《旌德县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委员议事规则》和《旌德县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进一步强化各级各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实现对生态环保工作统一领导、综合决策、高效协调、有力推进,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强大合力。建立了目标管理考核机制,把生态文明创建工作纳入部门和乡镇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把考核结果作为各责任单位年终评优的重要内容之一,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极大地调动了各部门、各乡镇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了各项措施和工作任务的落实。

2.1.2生态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工业转型步伐加快。落实“调转促”发展基金1.2亿元,实施“456”行动计划,打造健康制造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出台《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发展意见》,推进规上企业和成长性企业帮扶全覆盖。鼓励企业上市融资,黄山胶囊在中小板上市,墨药制药等5家企业分别在新三板及地方性场外市场挂牌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0.6%。企业创新投入加大,黄山胶囊技术中心通过省级认定,飞翔电器、源远新材料成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黄山云乐灵芝获批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精正电器等20个项目列入省工业导向计划项目库,华龙麻业、黄山台钻等传统企业积极改造升级。嘉瑞电器、力天汽配、辉煌粮油建成投产,星豪电子、博思特日用品技改项目竣工,新的增长点逐步形成。

现代农业效益提升。三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特色基地形成规模,种植灵芝2600亩、香榧10600亩、茶叶27000亩、烟叶8740亩,发展黄精、白芨等林下经济作物42000亩,荣获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称号。新增“三品”认证6个,祥云(茶叶)成为旌德县首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获批“省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试点县”,发放农业“助保贷”,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动“互联网+生态农业”,加快县域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全域旅游高位推进。创成全省旅游强县,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深化“创A行动”,创成A级以上景区47个,朱旺景区通过4A级景观质量专家评审,发展A级餐饮点39个,A级住宿点41个。节点项目加快推进,旌德海螺国际大酒店、徽源国际酒店投入运营,凯瑞假日酒店获评三星级旅游饭店;蔡家桥自驾游营地主体完工,马家溪森林公园建设进展顺利。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建成12个观光采摘园,成功争创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2.1.3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积极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污染减排、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实施污水处理、大气治理、农村环境整治等系列工程。“十二五”期间,旌德县每年均按要求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大指标在“十一五”基础上累计削减了17.1%、14.1%、0.4%、0.41%。

1、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是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县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5万吨;建成7处镇级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污水能力达450吨;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全县农村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3套,日处理生活污水能力达650吨;2014年、2015年旌德县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为85.76%、87.96%。二是工业污水达标排放。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三是实施畜禽养殖业综合治理。划定了畜禽养殖限养区和禁养区,开展畜禽养殖业综合整治,近年来依法取缔违法养殖户3户。四是县污水处理厂出水常年维持在减排要求水平,处理效果稳步提升。五是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管理。依法划定县城、镇及农村三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定期对饮用水源地水质开展监测和城区饮用水源水质变化情况。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全面整合农村分散小水厂,扩大县城自来水转供规模,城乡供水得到保障。

经过河道整治、治水治污、饮用水源保护等一系列措施,全县境内地表水考核控制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功能区要求;

2、大气环境质量成效初显。紧扣“大气十条”、省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有关要求,建立了全县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旌德县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通过开展道路和施工扬尘控制、清洁能源改造、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城市绿化、秸秆禁烧等多种措施,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较好水平。2015年旌德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为65.2,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率为91.6%,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污染物年均值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3、环境噪声得到有效控制。旌德县严格控制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社会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旌德县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基本稳定,符合功能区要求。

4、固体废弃物实现规范处置。不断深化实施以“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为机制的农村清洁工程。基本建成了农村全覆盖的垃圾处理体系。目前,全县共建成7座标准化垃圾中转站(县城区建有成压缩式垃圾中转站3座),生活垃圾的收集、运送、处理实现市场化运作,实行无害化处理。全县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对工业固体废弃物,严格实行分类管理,金属边角料、炉渣等一般固体废物,均按要求做到循环利用或再利用;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全部纳入环境监管范围,产生的危险废物均交有资质单位处置。

5、绿化建设卓有成效。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5.52%,林木绿化率68.87%。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6.77%,绿地率达33.53%;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81m2,其中城市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83m2。新建完成马家溪‌省级森林公园和丁家山市级湿地公园。全县创成森林城镇10个、省级森林村庄25个,实现了森林城镇全覆盖,森林村庄达标率36.8%。

2.1.4环保能力得到加强

通过生态县建设,全县环境监察、监测、宣教、信息、应急等环保能力得到加强,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环境监测站由原来的6人增加到13人,重新建设完成了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站,实现全天候实施监控。

加快环境执法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督执法装备水平,重点提高现场执法能力和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能力。县污水处理厂等重点污染源建设在线监测系统,进行动态监控。积极开展工业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化公开工作。

加强宣传机构和队伍建设。开展生态环保节日的宣传、青年环保志愿者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浓度生态文化氛围。

2.1.5生态人居建设持续推进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平方公里,城区环卫市场化运营实现全覆盖,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通过安徽省一级无害化等级评定。县城1.5万吨污水处理厂、86万立方旌桥垃圾处理场、5座垃圾中转站建成投入使用,城市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持续推进城区市政设施维护及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完成滨河景观带、高铁广场、拆围增绿等建设,城区新增绿地面积43公顷,完成绿道建设15公里。美丽乡村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农村垃圾处理、风情小镇建设“三个全覆盖”,被列为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美丽乡村建设整县推进试点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首批通过省级验收。白地镇成为全省16个宜居示范小镇之一。在宣城市率先启动了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全县10个乡镇均明确了创建主题,制定了建设方案,主题创建有序推进。其中,灵芝小镇被列入首批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单位,宣砚小镇获批国家级特色小镇创建单位,打造大黄山国家公园的“东方达沃斯”。

2.1.6生态环保意识不断提升

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分年度制定《旌德县生态建设宣传工作方案》,指导各乡镇充分利用标语、宣传栏、电子大屏幕等载体,多渠道、多载体、多形式地开展社会宣传。举行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系列创建活动启动仪式,开展媒体看环保等系列活动。组织开展生态镇创建电视专题采访。在城区学校及各乡镇中学开辟“生态建设”专题课堂向广大师生宣传生态建设小知识。在全县开展了“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推动生态创建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建成省级绿色学校1所、市级绿色学校10所。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通过创建活动,使全民环境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各个层次的绿色创建活动,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地促进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向节能、环保、低碳的方向转变。

2.2旌德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

2.2.1区位优势

旌德地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处于国际旅游胜地“两山一湖”旅游区边界区域,背靠黄山风景区,距黄山东大门(谭家桥镇)仅37 km。以合福高铁通车为标志,随着扬绩高速鸿门的开通、芜黄高速项目有序推进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旌德正式迈入高速时代,为旌德县发展步入快车道、发展全域旅游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2.2资源优势

旌德地处山区,工业污染源相对较少,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空间异质化程度高,自然资源特点突出,组合多样,具有特殊的开发价值,资源的潜在产品优势明显。可以融入“大黄山”旅游圈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比比皆是,为发展生态旅游业提供了充分条件。1996年消灭宜林荒山,实现绿化达标,并荣获“全国林政管理先进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桂冠。远远望去,群山连绵起伏,满目苍翠,景色幽美,可谓是“天然绿色宝库”。2015年,旌德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5.52%,高于宣城市平均水平,同样远高于安徽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森林资源近年保持持续增长,活力木蓄积量达到385.6万m3。此外,木材、毛竹、茶叶、板栗、青蔗等产品丰富,灵芝、葛根等中草药资源弥足珍贵。2008年,旌德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灵芝之乡”,为我国首个获“中国灵芝之乡”命名的县。这些都为旌德的生态文明建设及其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的打造提供了良好的物质资源基础。

2.2.3生态环境良好

旌德县境内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森林覆盖率达到65.52%;县域环境空气质量常年维持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以上;境内主要河流水质保持在Ⅲ类水质标准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县城及各镇集镇区环境噪声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为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6%;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6%。

2.2.4生态创建扎实推进

长期以来,旌德县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全国绿色小康县、中国灵芝之乡、中国十佳休闲养生旅游县、中国最具投资开发价值旅游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先进县、安徽省双拥模范县和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多项荣誉称号。开展国家生态县创建以来,旌德县进一步彰显生态立县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生态建设卓有成效。目前,全县10个乡镇(其中旌阳镇为城关镇)成功创建了5个国家级生态镇(庙首镇、白地镇、俞村镇、云乐乡、蔡家桥镇),其他4个国家级生态镇已通过省环保厅预审待环保部审批;全县68个行政村中成功创建了15个省级生态村、68个市级生态村。

2.3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

2.3.1自然灾害不容忽视

旌德自然灾害主要有旱、洪、风、雹、雪灾、地质灾害等,其中洪旱灾害、地质灾害较为突出,风、雹灾害大都出现在局部地方部分时段(多以清明季节和盛夏雷暴雨时为主)。

洪旱灾害的成灾特点是:洪灾大多出现在梅雨季节,旱灾有春旱、伏旱和秋旱及夹秋旱等,其中伏旱和夹秋旱为甚。

旌德县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占全县面积41.42%,特别是白地—版书地区,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属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原因是该区地势较为陡峭,岩性为花岗闪长岩、砂岩,风化作用强烈,风化物较厚,结构松散,天梅断裂从区内穿过,北东向构造发育,坡体稳定性差。同时,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进一步降低了坡体稳定性,易出现坡体崩滑现象。

2.3.2水能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多,矿产资源利用率较低

旌德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较大,目前全县分布的各类水电站数量虽然较多,但大中型规模化水电开发企业不是很多,分散且缺乏统一管理的小型水电站开发、建设和运营所带来的各种层次上的问题较多。

旌德矿山企业规模一般都较小,矿产开发以点为主,生产设备简陋,采矿技术手段落后,以销售初级产品为主,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低,资源利用率和回收率不高,使许多未回收的主采矿物或伴生矿物抛弃场外,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3.3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水平有待提高

旌德属皖南北部山地丘陵、山间盆谷地貌,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四种类型,71.21%的土地为林业用地,主要自然资源是森林、水力、矿产。目前森林资源主要功能是水源涵养、水量调节、水土保持和水质净化,对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和水质贡献大,本身资源的开发利用颇受限制,在经济利益上作出了较大牺牲。水力、矿产资源规模小、分布散,不利于大规模开发。旌德县可用于建设的土地较为紧张。

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加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突出。各类建设用地,特别是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重点镇的工业集中区及区域性基础设施用地需求量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较高水平。随着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大,旌德县可用作新增建设用地的空间十分有限,保障各项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2.3.4经济总量小,经济实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旌德县国民经济虽然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但旌德县经济总量较小,经济实力不强,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难度较大。与安徽省平均水平和宣城市其余县区比较,旌德县的经济水平较为落后。根据2011-2015年统计数据,在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排名中,旌德县的名次均靠后,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经济基础薄弱。

图2-1 2015年宣城市各县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柱状图

由于政府税源匮乏,财政收入不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环境治理欠账较多;科技投入不足,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工业化水平低;开放型经济、个私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城镇化水平低,人才匮乏等。经济实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文明建设。

2.4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

2.4.1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办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要实现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这些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将是中国今后一段时期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产业结构是否合理,节能减排是否取得成效,生态环境是否良好,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也将逐渐成为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标准之一。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0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而旌德县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正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2.4.2长三角发展机遇

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目标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长江经济带的提出为旌德县带来发展的机遇,通过融入长江经济带,可提高旌德县经济增长空间,与长江上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将促进全县的产业结构向高质量、高层次、高效益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开发、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型社会经济发展格局;有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也为旌德县加速区域产业与市场对接,发展生态旅游业、休闲观光农业带来了区域合作机遇。

2.4.3省级和市级战略支撑

安徽省宣城市发布了《中共宣城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改革创新,成立了高规格的市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委员会。以旌德、宁国为试点,出台了《水阳江上游水体跨界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旌德县为了贯彻党中央以及省市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积极启动旌德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工作,构建经济体系绿色高效、生态屏障稳固、环境质量优良、城乡清秀宜居、文化雅韵淳朴、制度和谐高效的的生态旌德。

2.5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

2.5.1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挑战

旌德县在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中属于皖南山地丘陵生态区,黄山-天目山山地森林生态亚区。本区是生态系统高敏感区,总体上在土壤侵蚀、酸雨、地质灾害等方面都属于高度敏感区。为了保护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对当地经济发展有诸多限制条件。如何在维护区域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对旌德县来说也存在挑战。

2.5.2区域旅游竞争带来的挑战

旌德县周边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著名的黄山风景区、天目山风景区,宏村、西递、齐云山、太平湖等古村落。本地旅游资源容易被屏蔽在黄山、天目山两大山岳型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阴影区内,因此,如何在皖南的旅游业中突出自己的特色,是旌德旅游发展的一个挑战。

(未完) 

 
53.6K
 

 

 
最新图文
推荐信息资讯
点击排行

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声明

无忧固废网 - 中国危废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 Copyright 2017 51gufe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17037699号-1
顶部 帮助 微信二维码 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